身為中文系出身的文科生,我相信有件事情,是許多人的共同疑問:為什麼文學院出身的人,到了社會上薪水總是比較低,而且不是低一點點,是低非常多!這篇文章我想簡單分享,中文系的學生可以如何透過科技力量,實現年收增長 400%:我在上一份工作的時候,其實就已經實現了這個目標。
中文系畢業生如何結合科技,讓自己年收快速增長
在科技業、金融業當道的今天,許多文科生其實畢業後都會有著相當強烈的相對剝奪感:憑什麼同樣都是新鮮人,起薪就差了整整 5 倍?憑什麼文學院畢業生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,月薪總是低於 35K,甚至低於 30K?
難道文科生學到的東西,都是在浪費時間嗎?
很遺憾,答案是:
「沒錯,就是在浪費時間,如果你只按照文學院課綱在走,畢業後就別想脫離底層。」
可能有些人看到這邊會反駁:
- 大學不是職訓所,不是幫你公司訓練奴才的地方
- 很多技能不是沒有用,而是內化了,成為了你人格的一部分
- 大學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社會,學校無論是社團、系學會、人際相處等等,都是有價值的
- 那是你沒用,不要把你的經驗套用到所有的文科生身上
以上全都正確,恭喜你,相信認同這些理論的人,他的人生一定一帆風順。
雖然我並不怎麼喜歡人力銀行,我的工作也沒有任何一個是透過人力銀行得來的;但是若從 104 人力銀行的《2024 人文學系就業薪水收入》數據來看,人文學科畢業生的起薪真的平均就是在 50 萬元左右,有些甚至低於 50 萬元。
這是什麼水平?就是在不計算年終獎金的情況下,平均月薪 3.5 ~ 4.5 萬元左右。
別忘了,今年都 2024 年了,物價跟我畢業時相比,許多民生物資的價格都已經翻倍,房價更是噴到不知道哪邊去了。
真要我說,大學還真就是職訓所,不以賺錢為前提的學習,都是自欺欺人。
所以說,中文系學生畢業後想要結合科技力量,快速翻轉悽慘的低薪人生,有幾件事情必須養成習慣:
山也自動化、海也自動化,能夠躺著絕對不坐著
我要分享給你的第一個心法,是「善用所有科技力量,來將重複的工作通通自動化」。更明確一點講,就是你必須學會「拆解型思考模式」,將一件複雜的事情,根據場景、需求、挑戰,拆分成多個基礎工作項目,裏面肯定有很多內容是「重複性高、有跡可循」的。
請大膽的讓這些基礎工作自動化,我隨意舉例:
- 報表為什麼不讓它自動化?我以前就結合 Google Sheets + Google Analytics,實現即時的報表自動化;後來 Google 還推出了 Data Studio,報表自動化更簡單了。麻煩第一次,未來全都自動完成,你為什麼要自己每一次都慢慢下載檔案、慢慢調整格式、慢慢繪製圖表,這浪費了你多少時間。
- Excel 指定格式為什麼不讓它自動化?很多公司對於數據的要求,都會有指定格式,會要求你對原始資料進行重組、排版,才交付出去。然而,這類固定格式的東西,你為什麼不透過 VBA(巨集)來實現呢?一樣是麻煩第一次,未來所有動作都可以點一下自動完成。
- 小粉絲團發文,為什麼不讓它自動化?如果你是「小編」,手上要照顧的粉絲團好幾十個,且並非每一個都很重要,何不嘗試讓 AI 自動幫你寫引言、自動幫你發粉絲團?當然,我知道粉絲團同時也是公司的品牌,不能隨便經營,但是每一間公司的策略不同,不一定每一個粉絲團都要「大作」。
- 每個月固定要寄給客戶的固定信件,何不讓它自動化?有些公司會需要在每個月固定時間,寄送固定格式的信件給固定客戶。像這類死板到不行的工作,你是寫在行事曆裏面,提醒自己時間到要寄信,還是乾脆讓機器幫你搞定一切?
諸如此類,許多基礎工作其實都有相當多的重複動作要做,這時候不透過科技的力量實現「自動化」,你還要浪費多少寶貴生命在這上面?
再不濟,你自動化後去睡個午覺,都比傻傻的使用「工人智慧」更划算啊。
當紅的科技應用,你要燃燒自己的熱情去衝第一
什麼是當紅的科技應用?這問題你一定會知道答案,例如多年前的「Facebook」,例如後來誕生的「抖音」,以及現在的「ChatGPT」、「Claude」、「Gemini」、「Midjourney」、「Threads」等。
一款應用會走紅,一定有它的理由。你無需在這些理由上掙扎,當你注意到這個趨勢出現,用就對了。
一款應用從開始到成為全民運動,中間至少需要 2~3 年的時間,你有大把的時間成為佼佼者。就算沒有做出成績也沒關係,多的是「後進者」捧著現金想找人教學、幫忙他進入這個圈子。
屆時無論你是想要跳槽,還是到處去開課,機會都是滿地走。不瞞大家說,我在上一份工作可以實現年收成長 400%,很大一部分是作為「業界固定講師」的身份,到處講課收取講師費而達到的。
錢就是錢,誰管你怎麼來的,工作薪水沒有比較高尚,講師費也沒有比較不值錢。至於為什麼我只說上一份工作的事?因為已經過去 8 年了,再來分享應該無傷大雅;現在的工作有簽保密條款,自然不能透露相關細節,敬請見諒。
你要建立個人品牌:網站也好、社群網站也行,不要藏在幕後
你很有錢嗎?藏在幕後是有錢人在做的事,他們不想要麻煩惹上身,所以寧可以藏鏡人的身份存在。然而,我發現非常多文科畢業生,相當忌諱使用自己的真名、自己的身份,在社會上走跳。
沒有經濟壓力的人,才會想藏在幕後;而掙扎著想翻身的人,藏在幕後就永遠也別想翻轉人生。
作為中文系畢業生或文學院畢業生,就不該害怕出現在眾人眼前,接受批判、主動批判別人,分享見解、宣傳作品。讓人透過這些平台認識你,你才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機會出現在生命當中。
我前面提到過,我的人生當中沒有任何一份工作是來自人力銀行,原因就在這邊:朋友之間的推薦、引介,遠遠比人力銀行要來得有效,且可談的薪水空間更廣。比起冰冷的履歷,人們更寧願優先相信身邊的人的推薦,有他人的信用背書,你才能得到最優渥的報酬。
這一切,都是藏鏡人沒有機會得到的。
主動幫公司嘗試新做法、新方向、新選擇
前面我有提到過「山也自動化、海也自動化」的習慣,這是針對你的個人工作而言。事實上,類似的做法也可以嘗試用在幫公司試新做法、新玩法上。
比起穩定守成、按照主管交辦任務做事,公司一般而言更鼓勵員工冒險、尋找新的機會,資源(包含獎金)也會更多的朝向這些冒險者身上傾斜。
當然,在這過程當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反彈聲浪,爭執、口角、甚至謾罵,都是家常便飯。但是這個世界永遠都是贏家在說話,只要你的冒險成功了,你就是勇者,那些反對你的人也只能偃旗息鼓。
失敗了怎麼辦?失敗就失敗啊,贏要衝,輸要縮,冒險沒成功,大不了當一陣子縮頭烏龜就是了。我從未看過公司處罰那些為公司開路,但是最終失敗的人。
文科生最大的武器:唯有熱情,永不落伍
文章最後,我還想分享在科技業的一些心得。我們都知道,資訊工程等科系出身的人,作為工程師起家,薪資天生就是文科生的好幾倍。其實這也很正常,人家估計學生時期分數就比你高,文科生十個有九個數理化不太好,起薪糟也怪不得人(燦笑)。
但是,真的進科技業後,你會發現「有熱情」的人,要遠遠比「沒熱情」的人更吃香:這甚至跟你的職稱與專業無關。
熱情是「一切意圖的起點」,也是一件事情要實現的火種;少了熱情,就算擁有全世界技術最好的工程師,一樣無法成事。最優秀的產品,往往伴隨著最有熱情的人在其中,無論這個人是 PM、是工程師,還是運營、行銷人員。
好吧,就先分享到這邊。至於我為什麼會忽然有感而發寫了這篇?主要是這陣子我自己也陷入了某些迷惘當中。細節就姑且不提,總之找回對生命的熱情,才是一切的開端。
這篇文與其說寫給別人看,倒不如說是寫給我自己警惕用的,如果對你也稍微有點幫助,那就功德無量了。
公開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