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,應該不少台灣人都跟我一樣,深刻感受到「台灣的物價越來越貴」了吧!尤其是外食族,真的是一天比一天貴。然而,政府的 CPI 指數卻始終維持低檔,通貨膨脹真的只有 2% 嗎?主計處說大腸麵線一碗 20 元合理嗎?
我試著在網路上搜集,歷年來的「麥當勞麥脆雞」(以前的麥克炸雞)價格,並且使用 AI 製作成好讀的圖表,讓各位自行判斷,台灣的物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。
麥當勞麥脆雞指數
年份 | 價格 (元) | 漲價 (%) |
---|
上面的價格,是「沒有活動、沒有打折」的原始售價,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資料,應該是張哲生的 1994 年麥當勞菜單照片,當時的「麥克炸雞」單點就是 49 元。
不過也有網友質疑,那照片應該是 1996 年之後的菜單,故我從 1996 年開始計算。
另外,由於 2019 年開始,麥當勞很巧妙的將「雞腿、雞翅」分開販售,價格出現了不一樣的計算邏輯。我這邊統一以「雞腿」計價,畢竟在 2019 年以前,饕客在買麥脆雞時,多半也會加一句:「不要雞翅。」

為什麼用麥脆雞售價計算,而不是漢堡?
我想,最廣為人知的麥當勞指數,應該就是「大麥克指數」了吧!然而,我發現以台灣來說,麥脆雞其實更能準確反映出價格變化。這是單純的以雞肉價格 + 人力 + 水電租金等營運成本,所計算出來的售價,基本上不太有討論空間(沒有麵包、生菜等有的沒的干擾因子)。
更重要的是,我愛吃麥脆雞,所以我決定用「麥脆雞指數」取代「大麥克指數」,因為我喜歡:)

台灣物價在過去很平穩,直到 2018 年來臨
我想我應該可以很大膽的給出一個結論:「民進黨時代,物價飛漲;國民黨時代,物價平穩。」民進黨的長期執政,是從 2016 年蔡英文上任開始的,到了 2018 年差不多是管中閔當選台大校長,爆發「拔管」爭議的時間點。
在 2018 年以前,麥脆雞的價格一直在 49、50 元左右維持了非常多年(中間偶爾活動打折不算),但是從 2018 ~ 2024,這短短的 6 年之間,物價狂飆,單點麥脆雞的價格也在這段期間內上漲了 38%,從 50 元漲到最新的 69 元。

這種完全壓抑不住的物價,首先不能不提川普的「無限 QE」大法:美國在疫情期間瘋狂印鈔票,並且將通膨輸出到全世界,台灣也不例外。只不過,台灣的「外食物價」漲幅遠遠超過了政府的「消費者物價指數」漲幅。
台灣歷年消費者物價指數
年份 | 台灣 (%) |
---|---|
2014 | 1.2 |
2015 | -0.3 |
2016 | 1.4 |
2017 | 0.6 |
2018 | 1.4 |
2019 | 0.6 |
2020 | -0.2 |
2021 | 2.0 |
2022 | 2.9 |
2023 | 2.5 |
2024 | 2.2 |
平抑物價,應該是政府當前任務的重中之重
從「麥脆雞指數」我們可以發現,台灣的外食物價正在失控;許多人都戲稱,到了日本,居然還覺得比在台灣省錢。雖然台灣的基本薪資也有著很大的成長,但是對於收入高於基本薪資的人來說,成長就真的不那麼明顯。

以我手邊能取得的資訊來說,拿 1994 年與 2023 年做比較:
1994 vs 2023 薪資物價比較
可以看出,若跟「麥脆雞指數」相比,物價的增長確實大於年薪中位數的增長。更別提,「麥脆雞指數」其實已經算是漲價保守的數據了!若拿街上賣的炸雞排來說,那可是從 30 元漲價到 80 元,成長了 166.67% 呢。
因此,平抑物價應該是政府當前的重中之重。美國通膨逐漸退燒的同時,台灣卻因為電費的高漲,即將再次迎來新的物價衝擊。這中間該如何拿捏平衡,那些沒有收入的人又該如何度日,真的得看政府專家的智慧了。
公開留言